郎咸平的“6+1”与龙狮的“双中心”“双渠道”理论

2011-12-12 14:08:19

    20089月,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了他的“6+1”理论:产业价值链包括了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在内的大物流再加上纯粹的制造,简单的称之为“6+1”。而目前国内制造业在绝对程度上只是纯粹制造的角色,这些制造业的特征便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剥削劳工,大物流部门控制在欧美人的手里。以在东莞生产的芭比娃娃为例,美国沃尔玛零售价9.9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出厂价格1元美金,经过仓储物流、订单处理、批发零售,它卖到10美元,也就是整个产业链中,有90%的利润都被美国人赚走,这种产业链定位错误酿成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郎咸平说,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把“6+1”里面最差的“1”放在中国,而“1”是不需要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从“1”走到“6”,不仅大学生就业能解决,而企业的日子也会更好过。他认为,为应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广东政府提出了双转移产业整合等产业升级的政策,但产业升级不能停留在“1”上,在产业链竞争时代,如果试图依赖所谓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是一定行不通的。他对广东的纺织业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在“6+1”这个过程中,从第一个环节走到最后一个环节,需要180天。而在欧洲,走完这个过程只需要12—15天。所以,中国的制造业要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不是从控制劳动力成本开始,而是要从高效整合“6+1”产业链开始,这也是中国制造业的未来。他说,产业升级的本质就是围绕“6+1”产业价值链为基础,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

 

    龙狮认为:“6+1”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制造,并没有超出传统的4p营销理论;中国的外销型制造型企业也没有郎咸平所说的产业链定位错误。针对欧美市场,利益多被欧美人获取,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中国一般的制造企业,不可能完全跨越物理空间,去直接控制主要在欧美版土完成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但是我们也不能坐以待毙。龙狮营销的解决方案是:无法替代和转移的制造产业链;更高级的市场营销力以及双中心双渠道模式。近几年,部分的制造企业开始转移到东南亚,这种转移趋势如果还要继续下去的话,就只能证明我们的制造中心地位是可以替代和转移的。如果因为更多的利润是在产业链的其它端,我们主动放弃所谓最不挣钱的制造,那么我们很可能得不偿失。我们的正解应该是:世界工厂的产业链定位无需更改;而是加强——加强到无法替代和转移。 无法替代和转移的中国制造中心,依靠的是制造能力的升级;设计、科技、采购、仓储运输等制造支持能力的全面升级。中国人多,劳动力资源是长期的优势。这么多年积累的制造资源、经验和人才,还有人力成本的相对优势要继续发扬。一旦欧美市场经济复苏,中国的制造优势还会发挥能量,继续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

 

    更高级的市场营销力。

 

    建立在制造综合竟争力全面提升基础上的更高级的市场营销力才是更关键的因素。更高级的市场营销力能够逐步向由欧美企业完全控制的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渗透;这种渗透是与欧美企业的合作升级。更高级的市场营销力能够反作用于制造能力,提升制造能力和制造需求。双中心双渠道模式。我们出口企业的现状是,只有一个产品中心;没有市场中心;只有一个渠道(外销渠道);没有国内渠道。很多外销制造企业,虽然也有所谓的市场部、营销部,但其实只是低成本制造中心的附属部门。早期,企业老板亲自跑销售;后来是亲戚做;然后才是请几个市场上招聘来的人来搞。最后规模大了,人多了,但部门的地位和运作能力还是很低。市场部、营销部没有高效的市场开拓力,唯一的竞争能力就是产品价格。一旦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上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他就无力回天。

    企业自己能够做的,最容易做的,首先是自己内部资源的重新配置。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在产品中心之外,设立一个与现有产品制造中心相比,地位真正平等、独立、有市场运作能力的市场(营销)中心;在外销渠道之外,开拓、建设距离更近的国内渠道。也就是所谓的双中心双渠道。

 

    就像企业中制造部门与市场部门的失衡一样,中国的外销与内需失衡;制造中心与市场中心失衡,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经济课题。中国不仅仅是世界的制造中心,而且应该是世界的市场中心。只有中国形成世界级的市场中心,才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中心。龙狮将在另一篇博客里,探讨如何建立我们世界级的市场中心,以及企业如何把握这个世界级的市场中心给予的宝贵机遇。中国人多,有可能打造出世界级的知识智力型人才资源;他们是中国世界级制造中心和市场中心的动力支持。

相关推荐

电话咨询